旧版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安全环保  安全知识学习

转发浙江教育报文章《绷紧实验室安全这根“弦”》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1-15 访问次数:621

绷紧实验室安全这根“弦”

 

记者   陈夏蕊

 

“有的高校五层楼下设置危化品仓库,把仓库变成了一座‘活火山’;有的学校,仓库建设间距不符合规定;还有的危化品仓库设计过于追求艺术性,而忽略了实用性。”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年会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设备处处长姜周曙举的一个个现实案例引起了与会者的感慨:“高校实验室危险系数并不比化工厂低!”

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前不久的清华大学实验室爆炸致一博士生死亡事件再次把实验室安全问题推进了公众视野。事故的发生,也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校园安全,值得深思。

 

制度建设不能少

2013年,省教育厅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印发《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办法》,从安全责任、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要求,使各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两个管理办法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了学校的“规定动作”。

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冯建跃说,由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牵头在2015年制定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设计了共计11大类、40小类、235条款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在此基础上,我省开展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大检查,首先是高校自查,然后是由省教育厅组织、以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为主力进行督查。

省教育厅校园安全管理处处长潘伟川在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年会上表示,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设施安全规范、危化品管理规范、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范、应急处置规范等系列标准化的实验室安全规范,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师生做到心中有数,以合理、标准的实验室安全准则规避安全隐患。

要落实制度,就要责任到人,浙江大学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校、院、所、室四级安全环保责任体系,将校长作为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浙大还设立了实验室安全技术工作委员会,下设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小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小组、危化品管理工作小组和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

 

安全管理严把关

制度建设并不是实验室安全的唯一“保险”,随着高校科研活动日趋频繁,实验室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员众多、实验器材复杂,给实验室安全管理也带来了压力。“实验室危化品从申请、采购、领用、存放到回收必须要进行全程的精细化管理。”潘伟川说,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面人、财、物的投入,一方面做好实验室服务,另一方面严格把控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尤其是危化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置。

姜周曙说,实验室管理部门在确保安全设施、实验设备和物品采购跟上需求的条件下,对整改不及时或多次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实验室绝不能姑息,“该关则关,该清就清”。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引进了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系统,对危化品进行动态登记,为其他学校危化品管理提供了好的范例。据该校设备管理处处长姜英波介绍,以前教师自行采购化学实验材料,在采购信息、使用量上容易出现记录缺失、信息不全的情况,为实验室安全带来隐患。2014年,该校设备处对实验室管理开始进行分级建设,第一步就是对危化品进行全过程管控,并首先在危化品使用频率较高的生化学院推行试点。

“教师提交危化品采购申请后,我们由专门的实验室采购人员按照程序进行审批并采购。在领用和使用过程中,教师需实时登记,实验中使用量和试剂余量都要在系统中清晰显示。如有剩余,系统显示‘可调剂’,则其他有实验需求的教师在申请后可直接使用,而不必再行采购。”姜英波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危化品使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库存量,降低储存危险。

除了危化品管理,校园滞存的实验废弃物也存在安全隐患。2015年,在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的配合下,部分人大代表向省人代会递交关于要求环保部门协助高校妥善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建议提案。去年下半年,省教育厅、省环保厅及浙大、浙工大等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人召开了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处置工作座谈会,决定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强沟通交流,探寻新途径,通过“一校一策”的办法,妥善处置高校实验室废弃物。

 

安全意识不能“上热下冷”

“学校规定进入实验室要穿白大褂,戴手套和口罩,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某校化学专业一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她曾经在做一次蒸馏减压实验中,因同组同学的粗心大意、操作失误引发了一次小型爆炸。

“实验室安全在高校中呈现了‘上热下冷’状态,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很关切,但许多师生不以为然。”潘伟川说,如何让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师生身上,让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识,是学校加强安全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2015年以来,浙大开始实行“实验室达标”考评工作,除了考评“实验室安全与卫生”外,把“实验室安全文化”也单列出来,作为考评的一部分。在推荐“优秀安全实验室”时不唯得分高低论,而是综合考虑安全管理工作量和安全文化建设效果两个方面。

另外,冯建跃认为,推进实验室安全培训工作也刻不容缓,要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始业教育中融入安全教育,进行安全培训。浙江中医药大学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凡新入校教职工或学生、外来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参加安全与环保知识培训与考试,只有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后才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学校实际修订了实验室安全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简明地介绍了实验室使用的具体要求,并在师生中广泛推广。“安全手册是全校师生员工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基础性读物,介绍了实验室各种安全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正确的预防措施、发生安全事故时的紧急处置办法和急救、逃生方法等。”该校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蒋锦琴说,安全手册的普及、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校园广播、安全录像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